首页|资源下载
登录|注册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技术阅读 >  当你凝视科技的时候 科技也在凝视着你

当你凝视科技的时候 科技也在凝视着你

时间:2023-12-09


 1.偷偷摸摸发电报


1871年,上海,吴淞口外大戢山岛。


一群神神秘秘的外国人,把一些当地人从来没见过的线缆从海底拉了上来。随后,这些线缆又被沉入了黄浦江底,并在张华浜对岸的浦东红庙再次登陆。线缆立刻被引入到南京路12号,从此以后,这栋建筑里开始发出一些奇怪的嘀嗒声。


这条线缆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电报线路,是一条从香港通向上海,再向东转向直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线缆,运营方为欧洲的丹挪英电报公司、丹俄电报公司、挪英电报公司联合成立的“丹麦大北电报公司”。


本应光芒万丈、大书特书的历史第一电报线路,施工过程却是保密的,因为在当时,清政府禁止海上电缆登陆。


就这样,在官方禁止、民间不知、企业不顾禁令我行我素的状态下,中国境内的第一个电报体系搭建了起来。在4月18日线缆联通当天,香港上海两地通报70起。


和第一条铁路的修建一样,清政府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。1873年,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,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,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,清政府拒不采纳。


1877年,上海的第一条电报线路铺设6年之后,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,拟定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方案,并在同一年开工完成,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修建、自己掌握的第一条电报线路。



2.标准石油的天花板


在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偷偷摸摸铺设海底电缆的同一年,一家名为标准石油的股份制公司在美国俄亥俄州成立了。


如果按照购买力进行换算的话,这家企业的创始人约翰·D·洛克菲勒的财富远超如今统治全球富豪榜的比尔·盖茨、沃伦·巴菲特和杰夫·贝佐斯。


对于洛克菲勒的成功,很多人非常了解。但大多数人没有弄明白的是,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并不是从汽油柴油开始的,而是煤油。煤油的作用,是照明。


上帝说“要有光”说了上千年。但真正从光上赚到数之不尽钱财的,是洛克菲勒。他通过实现煤油的标准化制造,垄断了全美乃至全球的煤油市场,并随之垄断全美95%的炼油能力。


那时候,汽油是炼制煤油时产生的废物,需要和污水一起排出去。


1874年,在距离标准石油公司500公里的加拿大,两名电器技师发明了一项专利,他们在玻璃泡下面充上氮气,再将碳丝放置其中,通电,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电灯泡雏形。


但这两个可怜的技师没有资本继续他们的发明,于是在第二年将这项专利卖给了爱迪生——大多数人认为的电灯发明者,随后爱迪生通过千余次的试验,在1880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。


终于能够长时间点亮的灯泡成为了洛克菲勒的噩梦,从电灯最早点亮在摩根家里开始,他前无古人的标准化燃油生意,将撞到了自己的天花板。

 


3.难以体会的震撼

       

照明市场的见顶并没有击垮洛克菲勒,相反,当汽车工业开始兴盛的时候,他通过那些制造煤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——也就是汽油,变得更加富有。


和汽车基本同时期被发明的,还有一种能够接收到电波运载来声音的电子机械,无线电技术就此开端。


几年之后,收音机出现了。1906年,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第一个广播站,并在圣诞节前夕首次播送了广播节目。


电报、收音机、电灯、汽车、高楼大厦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幸福的,他们眼看着家里的天字一号必需品煤油灯逐渐被电灯取代,他们惊奇的发现可以即时收到千里以外发出的信息,他们惊喜的感觉到,这个时代一切最新潮的科技,都可以直接转化成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全新商品。这是我们如今在面对电脑、手机时都难以体会到的震撼。


通讯手段的提升,内燃机的广泛使用,电力的使用,铺设完善的铁路系统释放出巨大乃至过剩的运力,北美大陆一片繁荣景象。


1920年开始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新型科技走出产业培育期,开始向各行各业渗透,成本降低,作用增加。科技在这一其实看起来无所不能,能够挑战一切看起来颠覆不破的旧秩序,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,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
       


4.失效的护城河

       

“咆哮的二十年代”大多和北美历史,特别是美国历史高度绑定,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北美大陆自己的光辉岁月,而是整个欧美甚至是全球范围内一段突破性的历史。


从20年代中期开始,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同时开始了高速经济发展,在法国,这段时期被称为“疯狂岁月”(annees folles)。


在中国,北洋政府统治时期,经济同样出现了快速发展,民族工业迅猛崛起,棉纺织、面粉、化工、水泥、电力等行业全面崛起,荣氏家族、卢作孚、范旭东等民族企业家群体在这一时期开始密集创业,中国民族工商业出现了第一次高潮期。


不仅是各大沿海省份,内陆地区各地工业体系同样快速发展,例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,东北地区官商及民间资本积极兴办电力事业,创办了包括哈尔滨电业公司、八道壕电厂等新型企业。


科技进步所惊起的涟漪漂洋过海,终于让脱离了清政府愚昧统治的中国,也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。


当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也开始全面上马新产能,当曾经愚昧落后,连电报线缆都禁止上岸的中国,开始在工业品方面逐渐实现自给,甚至售卖给其他国家;当发电站从法国巴黎走向美国旧金山,然后远渡重洋在中国东北生根发芽;当日本、德国以更快、更猛的速度发展,加大马力生产英美法正在生产的一切商品,结局会怎么样?


连续二十年的咆哮声音响彻寰宇,而技术“护城河”所起到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,没有阻止任何一个主流国家拥有电灯、电力、汽车、机械制造和工业化大生产的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


5.奇葩时代

大萧条如约而至。


后世的研究者们将所有目光都凝聚在了崩盘的股市上,却没有意识到正是全球范围内马力全开的工业生产,和科技所起到对经济提振作用的最终趋缓,才是经济发展动力衰竭的根源在。


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增量戛然而止。那些曾经让各种新奇玩意走向每个家庭的发明家突然失去了魔力,他们不能再制造出人们喜欢的东西。相反,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,发明家们似乎走火入魔,生产出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奇葩玩意:


防毒气婴儿车;

巨型单轮摩托车;

圆筒锥形防风面罩;

治疗宿醉的冰块面具;

方便在雨中抽烟,配有小雨伞的烟斗;

可以躺在床上弹奏的钢琴;

便携式桥梁;

连接大人和婴儿四条腿的学步神器

……


如果当时那个时代有风险的投资的话,这些新奇玩意似乎有可能收到几千万的天使投资,说不准还能加个零卖给某家大公司,或者去伦敦、巴黎、华尔街开个新板集中上市,但遗憾的是并没有。


再也找不到新增量的时代,美国、欧洲、日本和中国原本马力全开的工厂只得关闭。在那个没有社会保障体系、没有失业救助体系、甚至没有招聘网站和猎头公司的时代,失业就意味着几乎要失去一切来自社会可能的支持。


这种恐惧和慌乱,生活在21世纪初期的人们从来不曾体会,也永远无从感受。


曾经衣着光鲜的人们丧失了经济来源,全美25%的人口实业,大街上游荡者挂着牌子、寻求工作的青壮年男劳力,他们戴着漂亮的礼帽,西服革履。


曾经沉迷于炫酷、新奇商品的人们痛苦的发现,这些东西就像是白银刀叉或者象牙筷子,在没有食物的时候,屁用没有。

 


6.从美国炮灰到中国法币

 

20世纪3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们,可以称得上是当年全美智商的巅峰人群,但当这些人中龙凤走出校园的时候,他们惊愕的发现这个社会根本不需要他们。


这些大学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,但失业或者是去擦皮鞋刷盘子远不是他们需要面对最悲催的命运,因为这些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最终被派去二战战场,成了炮灰。


大萧条的影响下,美国白银价格暴跌,但当时美国资本控制了全球66%的白银生产和77%的冶炼。急于拯救行业颓势的美国白银商人们,在1934年推动国会通过了《白银收购法案》,其主要内容,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,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.29美元。


长期事实上实行银本位的中国受到严重冲击。1934年9月23日,国民党政府令驻美出使施肇基向美国传递信息:


“中国为银本位制国家,美国的白银购买法案使中国遭受货币紧缩,经济损失,白银巨量外流,令人震惊……中国为避免损害计,不应单独维持银本位制度,故已考虑逐渐采用金本位货币”(出自《中国银行物价问题》)。


当时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在事实上维持银本位的大国,老百姓手里有大量的银元等银质货币,美国大量收购银,最终导致中国白银外流,货币奇缺,经济恐慌,与此同时,更贵的银价让消费者更多购买产自欧美等国的进口商品,严重打击了民族工业。


诸多刻不容缓、必须面对的问题,最终促使国民政府放弃事实上的银本位,转而发布法币,为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——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悲惨景象,打下了基础。

 


7.尾声


科技的进步不止一次的改变历史的进程,甚至于科技本身也被视作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分(语出吴军,《全球科技通史》作者)。


但正如一切伟大的事物一样,人们在连续不断的正确和胜利面前产生了崇拜、狂热和线性思维,这并非是中国所独有,也绝非美国所特产,而是人性、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动物基因使然。


起源于1200年前后,“永动机”的概念从印度走向了欧洲,并在欧洲走向了狂热。


人们穷尽脑洞,试图生产出那些可以不需要任何外力和能源,就可以无穷无尽产生能量的机械,这种挑战最终失败,不论多么精巧的装备,最终也无法实现让机械永远转动的目标。


时至今日,借助计算机,借助各种模拟技术,人们仍然无法得到真正的永动机。那个如恒星一般恒古不断运动的机械,就像是人们对科技的最高崇拜图腾,永远存在于人类群体的意识之中,时而是欣喜,时而是梦魇。



(扫描二维码关注木易楊价值日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