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以“5G深耕,共融共生”为主题,2021世界5G大会8月份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。本次世界5G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科学技术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。来自20个国家的1500余位业界专家、学者和企业家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会,围绕“产业”“经济”“创新”等关键词共商5G未来发展大计。笔者有幸受邀参加这次大会,近距离感受大咖们的精彩分享,笔者以亲历者的视角,和大家畅聊5G技术的发展演进。
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
无线通信产业是由需求和技术两个轮子驱动前进的。
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:贝尔实验室于1978年研制出先进移动电话系统(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,AMPS)
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:采用了数字技术,并采用TDMA和信道编码技术,使得通信系统向宽带化发展,语音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
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: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蓬勃发展,顺应这一时代要求,产业界制订了3G标准用以实现移动互联网。3G采用了高通公司开发的CDMA技术
第四代移动通信:采用了OFDM技术,从根本上克服了CDMA的技术缺陷,并且简化了系统设计,成就了一代成功的移动通信系统
如果我们稍微总结一下,可以发现,1G发掘出了移动通信的巨大需求,但是采用了比较落后的技术体制,因此长不大。2G进行了数字化革命,从而获得巨大成功。3G是为了新出现的移动互联网需求而诞生,但是在技术上走了弯路,全球的3G业务都不是太成功;而4G回归了正确的技术路线,目前4G业务蓬勃发展。
随着4G的成功商用,按照无线通信十年一代的发展规律,产业界开始了5G的研发。按照业界目前的一般口径,5G在2020年左右开始规模商用。中国政府已经为5G分配了500MHz的频谱,三大运营商也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商用实验,商用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发展5G通信的需求何在?
全球移动通信流量激增
全球移动数据中心流量增长
到2021年,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达每月49 EB,复合年增长率47%,总计增长相比2016年为7倍
移动实时视频大幅增长
从2016年到2021年,增长8.7倍,享有最高的增长率,到2021年,占总移动流量78%
从2016年到2021年,增长39倍。2021年,实时移动视频占移动视频的5%
移动联网设备增长
人均拥有1.5台移动设备。包括M2M模块,总计近120亿台移动联网设备(2016年为80亿台,人均1.1台)
机器对机器(M2M)联接将占移动联接总量的29%(33亿)—相比2016年的5%(7.8亿),增长显著,M2M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移动联接类别
移动网络联接速度将增长3倍
从2016年的6.8Mbps增长至2021年的20.4Mbps
运营商业务发展瓶颈突显
手机用户数接近天花板,增长缓慢,4G用户数增速放缓,主要为存量转网
语音Dou持续下降,手机上网流量增速迅猛,4G数据Dou大于1G
物联网连接数突破1亿
话音收入持续下降,数据业务成为移动第一大收入来源,占比46.2%
人均APRU增长乏力
未来典型业务发展迫切需要
典型业务:
自动驾驶
人工智能
AR/VR
触觉互联网
典型场景及需求:
低功耗大连接
高密度低延时
低延时高可靠
作为全球首个5G领域的国际盛会,世界5G大会见证并助力了5G从加速建设、深化应用到融合发展的进程,已成为推动全球5G产业发展和应用场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。
“一个以5G技术为基础,万物感知、万物互联、万物智联的数字世界正在加速到来。”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说,“全球信息通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关心5G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,齐聚2021世界5G大会,围绕5G增强演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趋势,共话新发展、新方向、新机遇,十分有意义。
移动通信和WiFi的关系
5G与WiFi的关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首先有一个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事实,WiFi承载了80%的流量,我们却不会为它付一分钱,而会为只承载20%流量的4G付月租。这是为什么?
在信息社会,手机是我们与社会连接的通道。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连接之后,丢失连接后就会感到恐慌。很多人一有机会就查一下微信,微博,电邮,股票,彩票,生怕遗漏了重大机会,或者没能及时回复。
也就是说,随时随地与社会连接,是我们的刚需。要满足这种刚需,需要一个广覆盖的网络,这正是移动通信的目标和功能。
在WiFi火热的时候,有些城市试图建设WiFi城市,用WiFi来实现覆盖,但是最终都失败了。因为WiFi是由IT界设计的,生来就缺乏实现广覆盖的能力。这表现在技术方案上,就不在这里细说了。后来IT界把WiFi升级到WiMax,试图与CT竞争,但是IT界的基因还是导致了WiMax的失败,并且导致北电破产。
由于WiFi无法实现广覆盖,它被定义为固网的延伸,已经成功渗透到了多数的家庭、酒店和办公室, 目前WiFi的实测速率已经达到300~400Mbps。WiFi提供的是特定地点的高速率通信。路由器很便宜,二百块钱一个,用户自己买一个回来自己就能搞定,想把这些路由器集中控制起来收月租显然是不可行的。
IT与CT都试图入侵对方领地。早几年的WiMax就是IT入侵CT的一次失败的尝试。这几年,也经常听到各种消息,一会儿是小扎,一会儿是马斯克,都要建全球免费WiFi,周鸿祎说他掌管中国移动,就全免费。当然,都没能成功。移动通信所要求的统一标准、广域覆盖,网归网优,客户管理,都决定了运营商是一个分层的官僚体系,与互联网基因格格不入。
中国移动每年营收8000亿,够买6个360了,说免就免了,从哪能捞回来这么些钱?用户愿意交这个钱,非不收,那叫啥呢?
反过来,移动通信能取代WiFi吗?WiFi覆盖小,高速率,成本低,使用非许可频段,决定了其免费的必然性。移动通信要取代WiFi,也必须达到如此低的成本,并且实现免费。这是否能做到呢?
如果4G能够利用已有的规模优势,做低成本的Femto基站,理论上有可能。但是市场规模太小,菊花大厂看不上眼,现有的管理体制也不能适应。而小厂很难有这个技术能力。所以说也是比较难的。
所以说,移动通信和WiFi有各自的应用场景。移动通信能够实现anytime,anywhere的连接,能够满足用户的刚需,而WiFi便宜,无月租,满足用户高速率的应用需求,将长期共存。
5G技术分类和关键指标
5G网络技术主要分为三类:核心网、回传和前传网络、无线接入网。
核心网
网络功能虚拟化(NFV)
软件定义网络(SDN)
网络切片
多接入边缘计算(MEC)
前传和回传
回传(Backhaul)指无线接入网连接到核心网的部分,光纤是回传网络的理想选择,但在光纤难以部署或部署成本过高的环境下,无线回传是替代方案
前传(Fronthaul)指BBU池连接拉远RRU部分。前传链路容量主要取决于无线空口速率和MIMO天线数量
无线接入网
云无线接入网(C-RAN)
软件定义无线电(SDR)
认知无线电(CR)
小基站(Small Cells)
自组织网络(SON)
设备到设备通信(D2D)
多天线技术(Massive MIMO)
毫米波(mmWave)
波形和多址接入技术
带内全双工(IBFD)
载波聚合和双连接技术
低时延技术
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(LPWA)
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(LPWA)
关键指标需求
8项关键技术指标:流量密度、连接密度、时延、移动性、峰值速率等
演进趋势
5G标准进展
2017年12月,已完成NSA标准化(R15)规范,仅包含 eMBB场景
2018年6月,计划完成SA R15规范,包含eMBB和uRLLC场景
2019年9月,向ITU提交完整标准化(R16)的规范,包含完整的eMBB、mMTC和URLLC三个场景内容
技术演进
天线数目持续增大,提升频谱效率与网络容量
车联网要求低延迟高可靠,有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
物联网风起云涌,垂直行业拓展面临技术竞争,必须从4G开始部署,5G增强技术演进的趋势
组网演进
5G网络频段规划建议:
低时延高可靠场景,uRLLC
采用6G以下低频,按需建设,优选2G以下频段,如900M/1800M等
低功耗大连接场景,mMTC
基于NB-IoT网络进行演进,优先使用1GHz以下频段,如900M等
5G无线网络架构:宏微异构,高低频协同
网络架构演进
面向未来,CU/DU分离,软硬件解耦,集中控制云化,构建以UE为中心的网络
多连接:高效传输实现高速体验
站间协同:多站点间资源管理
网络切片:支持业务多样性QoS保证
未来业务发展需求:
网络虚拟云化
基于SDN/NFV架构,虚拟化软件平台
软件定义核心网EPC、NGC,形成核心云
软件定义RANL3,与MEC等形成边缘云
网络切片,依据业务应用场景独立部署
多种接入架构并存
传统BBU+RRU,如4GeNB
分布式picoRRU
一体化Smallcell
gNB:CU+DU+RRU
gNB:CU+一体化DU
网络关键技术
网络切片
网络功能虚拟化应用于5G的关键特征。一个网络切片将构成一个端到端的逻辑网络,按切片需求方的需求灵活提供一种或多种网络服务
移动边缘计算:
业务平台下沉到网络边缘,为移动用户就近提供业务计算和数据缓存能力,实现网络从接入管道向信息化服务是能平台的关键跨越
网络功能重构
重新定义控制面网络功能,实现网络功能模块化,降低网络功能之间交互复杂性,实现自动化的发现和连接,通过功能的按需配置和定制,满足业务的多样化需求
控制转发分离
5G网络转发云实现了控制面与数据面的彻底分离,更专注于聚焦数据流的高速转发与处理
全球产业格局以及中国现状
全球产业格局
CT与IT竞争: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家、电信设备商与IT厂家
建网模式:美日韩优先毫米波热点、中欧优先考虑低频段
多国发布5G试验及商用计划
中国产业布局
实现5G领先,2020年5G网络商用元年
5G增强技术走向成熟
面向5G的“新”挑战
突破传统,构建5G需从新技术、新网络、新架构多方面需求解决方案
融合
多网络、多制式共存
无线频谱跨度大
网络复杂度增长
演进
灵活高效地利用各类频谱
灵活可扩展的网络架构
降低网络部署复杂度和成本
创新
精确网络监控
智能网络运维
满足用户和业务多样化需求
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在5G大会开幕致辞中说:“我们愿意继续秉持开放合作、互利共赢的理念,以更加开放的态度、更加务实的举措,依托中国在5G技术应用和产业方面的基础,进一步加强5G技术演进的国际合作,探索5G垂直行业应用的二次开发技术体系,开展5G增强技术标准、设备研发、试验攻关,提升5G垂直行业应用的适应能力,解决5G频率扩展、覆盖增强等发展急需”。
据李萌介绍,中国科技部还将瞄准下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前沿领域,开展大维智能共生基础理论、毫米波器件、天地融合等方向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合作,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
-----END-----
关注技术大院,看更多精彩内容